close

  □洪 績
  在今年擇校成為“最後瘋狂年”和坊間流傳的“天價擇校費”引發輿論關註之際,昨日《羊城晚報》披露,廣州中考校際之間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0多分,而江蘇一些城市中相差不過100多分。專家直指校際間差距沒有縮小而在擴大,致擇校瘋狂不止。
  無論是擇校現象久治不愈,還是擇校費飆升引發民怨,話題再熱卻已是老生常談。至於說瘋狂擇校背後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不是新發現,但中考分數的驚人落差卻生動證明瞭校際間差距之大。由此,不管是優質學位被“吊起來賣”,還是家長為優質學位而對就近入學不領情,捨近求遠追逐擇校,忍痛承受沉重的擇校費,或苦心積慮購買昂貴的“學位房”,一切都是必然的事。
  於是,我們不能不正視如何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縮小校際差距的現實問題。客觀講,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實現資源均衡一步到位並不現實,但這不等於可以永遠將不均衡當正常而懈怠。廣州近年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的想法和行動不是沒有,但最終還要靠實質性的加快推進教育資源均衡才能促使擇校降溫乃至徹底消除擇校現象,這也早有共識。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對改變現實是否真正有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以及措施是否給力?
  教育公平事關社會公平等道理無須贅述。實現教育均衡的前提是必須加大教育投入,投入多少也是衡量一個政府真正重視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標。廣州去年市本級財政教育投入近52億元,並以“增速超過GDP增速”為榮。這的確值得肯定,但數十億的投入是否已經足夠,與廣州的財力是否已經相稱,教育歷史欠賬都償還了沒有,有無可能更大手筆投入,投入更多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相信這些問題不難找到答案。
  另一個現實是,近年來雖然自上而下無數次重申禁止分重點和非重點學校,但即使沒有名分,政府在投入等方面厚此薄彼、偏向“重點學校”也是毋庸置疑的。由此無疑會進一步催化“強校越強、弱校越弱”的兩極分化。財政投入多、擇校生盈門,“名校”吃飽撐著,而那些薄弱的學校卻“饑餓”得嗷嗷待哺,教育均衡就是空洞的口號。因而,要均衡教育必須大力扶持薄弱學校,讓薄弱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跟上去,縮小與“名校”之間的距離。
  說到底,學校間的差距除了辦學硬件,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師資水平。這其中,“名師都在名校”是不爭的現實。廣州去年已出台“強師工程”方案,提出實行區域內教師按照一定比例流動的措施,今年將正式提上日程。這是個可以探索的辦法,但畢竟有“削峰填谷”之嫌,恐怕還不是解決師資水平不均的治本之策。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基於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之上。這就需要有計劃地對所有老師進行系統再培訓,同時要實現所有老師薪酬均衡,讓各校辦學條件大體一致,激發每個教師的積極性。
  按規定,廣州市小學明年起將實行100%就近入學,實現“零擇校”。這是一個理想的效果。但是,即便完全關上了擇校之門,也不意味著教育公平的到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是所有人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就這一點來說任重而道遠,期待政府有更大作為。編輯: 楊日  (原標題:校際差距不縮小,消除擇校仍欠公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k04bkfx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